大連危險品運輸事故應急處理:科學處置,降低危害
大連危險品運輸事故因貨物特性特殊,若處置不當易引發爆炸、泄漏、中毒等次生災害,需遵循 “先保人、再控險、后處置” 的原則,分步驟科學應對,更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與環境危害。
第一步:現場人員緊急自保與初步控險。事故發生后,司機與押運員需第一時間撤離至上風、高處等安全區域,避免接觸泄漏物或吸入有毒氣體。若未受重傷,需立即關閉車輛發動機、切斷電源,防止電氣火花引燃易燃危險品;若出現貨物泄漏,需根據危險品類型初步控制 —— 如易燃液體泄漏,用沙土覆蓋阻止擴散(嚴禁用水沖);腐蝕性液體泄漏,用專用中和劑(如小蘇打應對酸性泄漏)初步吸附,同時穿戴防護裝備(防護服、防毒面具)避免直接接觸。此外,需在事故現場 50-100 米范圍設置警示標志,引導過往車輛繞行,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。
第二步:精準報警,提供關鍵信息。立即撥打 119(消防)、122(交警)及當地應急管理部門電話,報警時需清晰說明:事故位置(精確到路段、地標)、危險品類型(如汽油、硝酸、液化天然氣等)、泄漏 / 燃燒情況、傷亡人數及是否有次生風險(如靠近水源、居民區)。同時,務必告知救援人員貨物安全技術說明書(MSDS)的存放位置(通常在駕駛室內),說明書包含危險品特性、應急處理方法及禁忌,是專業救援的核心依據。

第三步:配合專業救援,做好現場協同。消防、環保等救援力量到場后,需主動提供事故詳情:如貨物裝載量、泄漏量、是否有罐體破損等。救援期間需服從指揮,避免擅自行動 —— 例如消防員處置易燃品爆炸事故時,需協助引導水源方向;環保部門處理有毒泄漏時,需配合搭建圍擋、回收泄漏物。若有人員受傷,需在救援人員指導下,用專用急救方式處理(如腐蝕性物質接觸皮膚,需用大量清水沖洗 15 分鐘以上),再送醫治療。
第四步:后續信息上報與現場保護。事故處置后,需及時向運輸企業、貨主及監管部門上報事故情況,提交事故初步報告。同時,保護好事故現場,留存車輛行車記錄儀數據、貨物裝載記錄等,配合相關部門調查事故原因,避免因現場破壞影響責任認定。
大連危險品運輸事故應急處理的核心是 “不盲目、不拖延”,通過科學的初步處置為專業救援爭取時間,同時精準傳遞關鍵信息,才能有效控制事故危害,減少人員、財產與環境損失。